首    页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理论前沿 聚焦廊坊 理论动态 理论交流 中心组学习
社会科学 生活之友 史海泛舟 理论讲堂 专家库

廊坊历史文化概要

时间:2014年07月01日信息来源:廊坊政协网 点击: 【字体:

    廊坊1989年建市,是一座年轻城市。但是,它作为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土地上的一个开化较早的区域,又有着灿烂悠久的地域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
         
      廊坊地处华北平原中东部,远古时代是黄河和燕山河系流经的区域。境域土地肥沃,水量充沛,适宜人类生存。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境内泃河两岸先后发现几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证明至晚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三皇五帝时代,虽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凭借口传史料,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驾临安次。这片永定河培植的沃野,古称安墟,是黄帝大战蚩尤的重要战场,黄帝的长子玄嚣就战死在这里。黄帝赢得了这场战争,在涿鹿(今属张家口)会盟,其都城距安次不过150公里。

    廊坊有文字记载的地域史,始于2800多年前的周代。从那时起到春秋战国时期,廊坊境域属燕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属渔阳、广阳、巨鹿三郡。汉至隋代,州郡的废立极为频繁,境域的归属亦随之变动。到唐代,境域属蓟、幽、莫、瀛四州。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让云燕十六州,境域划入契丹(辽)。北宋时期,宋辽对峙,境域南部属宋,北部为辽占据。南宋时期,境域属金国。到元代,境域先后属大都大兴府和中书省总管府。明代先后属北平府和京师顺天府。清代属直隶顺天府。

      (二)
         
      廊坊境内的县域设置,大都形成久远,除大厂为建国后的新设县外,其余各县均有千年的历史。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设安次县、文安县、东平舒县(南北朝北魏时期改为平舒县,五代后周时期改为大城县)、方成县(东汉时改为方城县,隋代开皇年间改为固安县)。唐如意元年(公元629年)设武隆县(今永清、霸州地域,景云元年改为会昌县,天宝元年为永清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设三河县,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设香河县,后周时期设霸州。

    廊坊地名的由来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那时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安次故里修建一所豪华宅第,村民称之为“侍朗房”,后成为村名,略称“郎房”。十九世纪末,京山铁路在附近设站,站牌写成“廊房”,自此廊房作为城镇地名为外界所知,北京的前门大街至今保留着廊房胡同的名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地区党政机关迁入廊坊,外来人口随之剧增,当时有人出于书写便利将廊房写作廊坊,得到广泛认同并为官方采用,廊坊遂作为法定地名沿用至今。

      (三)
      在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廊坊境域内建立过王朝封地、经历过著名战事、暴发过农民起义、承接过帝王“巡幸”,有诸多值得记载的历史事件。
      周至春秋战国,廊坊境域最初属蓟(今北京),是尧后人的封地,后并入姬姓诸候封地燕国。
      西汉时境域为燕王刘旦的封地,亦称燕国。刘旦因谋反自尽,燕国改为广阳郡。几年后,刘旦之子刘建授封广阳王,广阳郡改为广阳国。
      三国时曹奂授常道乡公,封地安次。曹奂后来继承帝位,他就是魏国的末代皇帝魏元帝。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御架亲征,平定内乱,战于安次。
      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周世宗)同辽军战于永清一带,攻克益津关(今霸州),收复被石敬瑭割让的部分失地。
      宋辽对峙时期,霸州、文安一带为宋朝名将杨延昭镇守,双方战事不断。
      宋太宗雍熙年间,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军南下,攻破固安、安次。
      北宋末年,金灭辽,霸州等廊坊境域先后为金占领。宋孝宗乾道六年,即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金帝完颜雍巡猎霸州。
      南宋开禧年间,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称帝。嘉定年间,蒙古军攻金,先后占领霸州、文安、固安等廊坊境域。
         
      明正德四年,文安人刘六、刘七遭宦官刘瑾诬陷,在文安、霸州一带发动农民起义,聚众十万余人,三次逼近京师。明廷惊恐,派重兵镇压。起义军转战大江南北,持续两年之久。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清帝康熙南巡,途经大城县。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清帝康熙巡视文安县。
      清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公元1767年、1770年、1773年),清帝乾隆三次巡视文安县,留诗五首。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英国中将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由天津出发进攻北京,在廊坊遭义和团和清军阻击,激战数日,联军被迫退回天津。这一战事,史称“廊坊大捷”。

      (四)
      廊坊境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出当朝宰相、兵马元帅、朝廷阁员、封疆大吏和文人学士等为数众多的历史名人。
         
      刘放(公元?——250年),三国时魏国方城(今固安)人,擅长谋略与文辞,为曹操赏识,曾在曹帐下做主簿记室,掌管机要。魏文帝时升为秘书令、中书监(魏晋时行宰相之权),授爵关内侯。魏明帝时晋爵西乡侯,后封方城侯。刘放深得王室信赖,魏三代皇帝的诏告大都出自其手。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去世,谥号敬侯。

      张华(公元232——300年),魏晋时方城(今固安)人,曾任魏国佐著作朗,负责编篡国史。西晋初年,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都督幽州,领安北将军。晋惠帝时,任中书监。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被谋篡帝位的赵王司马伦杀害,时年68岁。张华是魏晋时期著名文人学士,藏书颇丰,著有《博物志》和《张司空集》传世。

      张弘策(公元456年——502年),南北朝时方城(今固安)人,梁武帝萧衍的好友。他的姪女是萧衍的皇后,三子张缵是萧衍的驸马。萧衍曾任齐朝雍州剌史,永元二年(公元500年)起兵反齐,命张弘策为辅国将军。次年,萧衍政克齐都建康(今南京市),命张弘策为卫尉卿。萧衍称帝后,加封张弘策为散骑常侍、洮阳县侯。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张弘策死于前朝余党作乱,时年47岁,谥号闵侯。

    韩延微(公元882年——959年),辽幽州安次(今安次)人,早年为节度使刘守光幕僚,后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重用。他在军事、经济和民族关系方面多有建言,为阿保机采纳,深得辽帝赏识,遂任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参与朝政决策。辽太祖天赞四年(公元925年)韩延微从征渤海,因军功升任左仆射。辽太宗时封鲁国公,辽世宗时任南国宰相。辽穆宗应历九年(公元959年)去世,追赠尚书令。

     吕端(公元935年——1000年),北宋幽州安次(今安次)人,后晋兵部侍朗吕琦之子,宋太祖时期历任定州同判、成都知府、蔡州知州、开封知县、大理少卿等职。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他同寇凖相继升任参知政事。吕端多自省,很少议人之过,深为太宗看重,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吕端官拜宰相。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病逝,宦官王继恩勾结内臣密谋另立太子。吕端临机制变,设计囚禁王继恩,平息内乱,亲迎太子赵恒即位,是为真宗。吕端在宋真宗时仍为宰相,钦命免上殿朝拜之礼。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吕端病逝,时年66岁。

      史天泽(公元1202年——1275年),元初永清人,因父兄战功为成吉思汗重用。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史天泽任河北西路后马都元帅。在争夺真定(今正定县)和南下灭金的战事中,史天泽累积战功。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史天泽受封卫州五城为属地,并出任河南经略使,河南大治。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任中书右丞相。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2年)任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次年改任中书左丞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史天泽率军伐宋,途中病重,弥留之际仍秦请世祖“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史天泽病逝,赠太尉,谥号忠武,后加赠太师,封镇阳王,立庙。

      至于廊坊籍的朝廷阁员、封疆大吏,历代王朝未曾虚位,不完全记载不下五十人。其代表人物有:清代香河人袁懋功,顺治时进士,曾任户部尚书,康熙时任山东巡抚,死后御赐立碑,谥号清献。清代霸州人郝惟纳,顺治时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大理寺卿、左都御赐碑文,谥号恭定,有《郝恭定集》、《永言录》等著述传世。还有唐代大理寺卿、固安人张知謇,宋代工部尚书、安次人扈蒙,元代工部户部尚书、霸州人郝彬,明代河南布政使、大城人王亮,明代兵部尚书、东安(安次)人刘体乾,清代军机大臣、文安人索柱,清代兵部尚书、三河人王官文,清代两广四川总督、固安人蒋金舌,清代闽浙总督、霸州人边宝泉,清代台湾知府、文安人陈玉友等等。

      如放眼更宽泛的领域,还有几位廊坊籍名人应当述及:张说,固安人,唐代著名学者、诗人,曾任修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后封燕国公,著有《张燕公集》30卷,其诗为历代唐诗选集收录。高松,文安人,明代著名书画家,善面竹石山水,著有《竹谱》传世,其书法真、草、隶、篆均具很高造诣。陈仪,文安人,清代著名学者,康熙年进士,翰林院编修,雍正时为侍读、侍讲学士,做过治水大员,曾参与《畿辅通志》编修,著作有《古今文集》、《天游录》、《南华经解》、《陈学士文集》、《河渠书》等。刘源灏,永清人,清代著名学者和达官,道光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曾参与重修《康熙字典》,做过扬州知府,后任山东布政使、云南布政使和云贵总督等职。李连英,大城人,清代太监,光绪年间内廷总管,为慈禧太后常识和依重。董海川,文安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太监,中国著名武术流派八封掌创始人,其再传弟子遍布世界。郝寿臣,香河人,清末民初成名的京剧艺术大师,常与谭鑫培、杨小楼等名家合作演出。他创立的架子花脸铜锤唱腔,具有革新性,对京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五)
         
      历史是在新旧更替中延续的。由于岁月磨灭和战乱、水患、地震等天灾人祸的破坏,廊坊境内的古文明大部已难存世。尽管如此,如若悉数清点,现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不失蔚为大观。

         
      (1)古村落、古长城、古墓冢等文化遗址372处。主要有:三河孟各庄和刘白塔村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发现半地下房址,出土有石器、骨器、陶器。战国时期燕国南长城遗址,分布于文安、大城两县,墙体高1.5米、宽8米,两县早期县志均有记载,在大城县杨堤村可见局部断面。龙冢遗址,位于大城县龙冢村,封土高4.5米,属战国时期遗存,传说为秦始皇第十三子的墓葬。

         
      (2)古城镇。廊坊各县(不含大厂)均为上千年古县,其县城和形成期较早的集镇都可称古镇。如固安县城,春秋时期筑有城池,称方城邑。文安苏桥镇,建于汉代,宋代为繁华之地,苏东坡之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任文安主簿时,多次视察此地。又如霸州胜芳镇,明清时已有盛名,是廊坊南部与天津之间的重要商埠码头,素有“小天津”之称,现留有豪宅大院、商铺钱庄等清代遗存多处。

         
      (3)古建筑19座。主要有:永清辽宋古地道,灰砖结构、上下多层,由永清延伸至霸州、雄县一带,是宋辽对峙时期的军事设施,为史学界称为“地下长城”、“中华瑰宝”,现永清境内有小段修复开放。霸州唐代龙花寺,位于信安镇,兴建于唐末,元代起改称龙泉寺,后仅存正殿,1992年补建了山门、配房等建筑。三河辽代灵山塔,位于三河大唐回村南的灵山山顶,高12米,始建于辽代,明代重修,塔身为八角五层阁楼,密檐实心,青专结构,雕有云纹、牡丹、芍药等图形,是灵山寺院的附属建筑。安次唐代长明灯楼,位于安次古县村,灯楼高3.4米,汉白玉材质,主体为等边八角形石柱,其下部雕有乐人演奏竹笛、排萧、琵笆的图形,中部刻有题额、颂词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燃灯偈》等辞文,上部为十六尊佛像浮雕,是唐代隆福寺的遗存文物。

         
      (4)古碑题刻57座。主要有:清代安次回龙订碑,碑记为满汉双文,记述了乾隆帝拨款治河及永定河六次改道的水文资料,现收为馆藏。永清史天泽家族墓碑,位于永清县张四营村,有史氏所立墓碑三座,碑身及题刻保存完好。文安唐代张仁宪墓碑,位于文安相公庄,碑高4.3米,汉白玉材质,正面刻有“大唐故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之碑”的篆文题额,是一座为多部古籍收录的著名墓碑。

         
      (5)古树。未见普查统计数据,列入县志记载的主要有:三河唐代银杏树,位于三河市大掠马村,树高30米,直径2.8米,树龄1300余年,相传为唐王李世民驻马亲植。梨河宋代银杏树,位于香河县香河屯村,双株共生,树高22米,直径超过1米,树冠罩地过亩,树龄800余年。香河古楸树,位于香河县戴家阁村,树高20米,直径1.5米,原为该村观音阁庭前树,树龄约700年。大城明代古槐树,位于大城县张庄村,两株,树龄600年左右。

         
      (6)馆藏文物。目前,为市县两级文管部门收藏的散佚或出土文物共1891件,其中列等级文物141件,一般文物1750件,藏品主要为古代陶器、青铜器、瓷器等等。

         
      (7)民歌和民间故事。世代相传的民歌和民间故事,多以劳动、爱情和对家乡、英烈的歌颂为主题,铭记着时代烙印,是重要的文化遗产。1976年,文化部门对廊坊境内传唱的民歌作了普查,收集《打包运船》、《编蒲席》、《孟姜女》等民歌326首,出版了《廊坊地区民歌选》。1982年,对民间故事进行普查,收集《龙凤呈祥》(黄帝子玄嚣和安次女凤娘的爱情故事)、《杨六朗威镇三关》等民间故事5000篇,出版了《廊坊民间故事》三部。

         
      (8)古乐和民间花会。廊坊境域的民间古乐,盛行于明清时期。其中,有乐谱相传的屈家营音乐、高桥音乐、胜芒南音和军芦音乐,已列入国家和省文化遗产名录,现均有民间乐队可为演奏。固安县还存有清帝乾隆钦定文庙乐章,共六乐六章,是当年文庙祭祀仪式的法定演奏曲。民间花会在廊坊境内盛行已久,流传至今的不下几十种。其代表性花会有:安次葛渔城重阁会,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由成人托举儿童表演戏曲节目,上下配合、载歌载舞,类似宋代傀儡戏。香河安头屯中幡会,始创于清代或更早,舞者以肩、肘、额顶起一竹篙表演,有数种程式套路,乾隆年受过两次皇封。此外还有龙灯会、大鼓会、挎鼓会、狮子会、五虎棍、太平车等古传花会,至今未断演出。

         
      (9)宗教文化。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廊坊境内,寺院遍布各县,较大的有57处,如东汉文安月岩寺、唐贞观年间大城兴宁寺、唐武则天时期安次隆福寺和宋代永清大佛寺、元代霸州普济寺、明代固安兴国寺、清代三河万寿寺等,现无一存世。伊斯兰教的传入当在宋辽时期,那时有西夏回民定居文安,至明初又有大批回民移居廊坊各县,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现境内存有清真寺四十多处。天主教于清代咸丰年传入廊坊境域,现存教堂三十余处。

          历史已成往事,文化依然传承。研究历史、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更好服务于当有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这应当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附:古代爵位和官职注解
         
      [爵位]夏、商时期,爵位制度不详。周代的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秦以后的爵位制度,大体沿用周制,爵位之间规定了更多等级,主要用于确定皇亲和功臣的政治名位、经济权利。爵位又分实爵、虚爵、赐爵。实爵享有封地或食邑,拥有租税支配权,可世袭。虚爵只表示政治名位,无经济权利,亦可世袭。赐爵一般为功臣去世后追认,属荣誉称号,不可世袭。

          廊坊境域周代属燕国,为周召公之子燕侯的封地。周召公,名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燕侯的后人世袭侯爵,春秋时自封为王。
         
      魏晋南经朝时期,依照封地的行政级别,设有县、乡、亭侯和乡公、亭伯等爵位。魏元帝曹奂,登位前授爵常道乡公,封地安次。曹魏时方城(今固安)人刘放,授爵西乡侯,后封方城侯。南北朝时方城人张弘策,授爵洮阳县侯。

         
      [尚书省和尚书令、丞相、宰相]汉代起设置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行政总管机构。长官为沿书令,不同朝代亦称相国、丞相、宰相,是百官之首。安次人吕端,宋太宗、宋真宗时官拜宰相。元代的尚书省,长官设双职,称中书右丞相、中书左丞相,以右为上。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永清人史天泽任中书右丞相,后任辅国将军、中书左丞相。

         
      [中书省和中书令、中书监]魏晋时为削减尚书省权力而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中书监,监在令之上,行宰相之权。《辞海》和《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注解:魏晋时期的中书监,是事实上的宰相。方城人刘放、张华,先后于魏文帝、晋惠帝时任中书监。

         
      唐朝初期,中书令和侍中(门下省长官)、仆射(尚书省长官)同为宰相,以中收令为首辅。唐朝中叶及其以后的朝代,权力重归尚书省,中书省逐步演变成朝廷秘书机构,负责撰写诏令文书。

         
      [枢密院和枢密使]五代至宋元时期,设置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或称知枢密院事,副职为副枢密院使或称同知枢密院事。元世祖时,永清人史天泽曾任枢密副使。

         
      [翰林院和翰林学士]唐至清代设有翰林院,负责起草重要诏令、编修史书、为帝王侍讲侍读。进入翰林院供职的,称翰林学士,由才高望重、擅长文词的官员兼任。唐代固安人张说、清代文安人陈仪、清代永清人刘源灏均做过翰林学士。

         
      [六部尚书]明清时期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中央行政机构。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副职称侍郎。明代安次人刘体乾、清代三河王官文做过兵部尚书。清代霸州人郝惟纳,康熙年间历任工、刑、礼、户、吏五部尚书。

         
      [大理寺卿]隋唐时设有掌管复核及平反刑狱的官署,称大理寺,为唐以后各代效仿。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副职称大理寺少卿。吕端在宋太祖时期曾任大理寺少卿。郝惟纳清代顺治年间曾任大理寺卿。

      [总督和巡抚]明表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大员,负责全权处理辖区军事政务,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的权力在巡抚之上,辖区一般为几省。也有总督、巡抚双兼的,称督抚。清代香河人袁懋功,康熙时任山东巡抚。清代霸州人边宝泉,光绪年间任闽浙总督。

         
      [布政使]明代在省级行政区设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别行使军事、政务和司法权力。布政使司的长官为布政使。明代大城人王亮,宣德年间为河南布政使。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