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吕琦曾任后晋兵部侍郎。吕端幼年聪颖好学。成年后因父功封为宫廷侍卫官——千牛备身。后历任国子监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弘文馆当值)、著作佐郎(史馆当值)。宋朝开国(960),任太常寺丞、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开宝年间,朝廷派西上閤(音[gé])门使郝崇信为正使,出使契丹,吕端以代理太常寺少卿为副使同往。开宝八年(975),授任洪州知州,未上任,改授司门员外郎、成都府知府,赐紫绶金印。他为政清廉,声名远扬。这时候,秦王赵廷美出任开封府尹,召任他为考功员外郎、开封府判官。太平兴国四年(979)二月,宋太宗赵匡义亲征北汉,秦王奉命留守京城。吕端劝秦王说:“皇上栉风沐雨,以申吊民伐罪之功,您是贤明的亲王,理应率先护从,不宜留守。”于是,秦王恳请皇上准其从征。
不久,因王府亲吏请托,属下违禁倒卖竹木,累及吕端,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调任汝州,又回京任太常寺丞,判寺事。出任蔡州知州后,亲政爱民,任满调离时,吏绅百姓联名恳奏,请求吕端留任,未准,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调任考功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他出使高丽国,海船遇上暴风,折断桅杆,船上的人惊恐不安,他却像在书房一样,专心读书,若无其事。回朝后,升任户部郎中、署理太常寺同判,兼理太常礼院事,又选拔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官拜谏议大夫。
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调吕端任判官,许王死了,有人告发其隐密不法的事,吕端被株连为“辅佐不力”。朝廷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到许王府查问。他正处理公务,见使者至,稳稳站起身来等候问话。二使说:“奉命来查问你。”他神色自若,对侍者说:“取帽来。”二使说:“何必这样局促呢?”他答:“朝廷制度,被查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答对使者啊!”即到堂下,随问随答。虽未查出过错,但也被降职为护卫小官——卫尉少卿。
贬职后,正值朝廷设置考课院,召百官述职。那些受处分被贬职的闲散官员,在召对时都痛哭流涕,请求改变“饥饿”的生活境遇。吕端与此迥然不同,他说:“臣前辅佐秦王,因对属吏失查被贬为商州掾。陛下不忌臣过,破例提拔任用我。许王暴亡,臣辅佐无功,陛下又未重责,仅降职少卿之列。臣罪大但受恩惠很深啊。现在考核诸官善否、升降,能去颖州做副使,是臣的心愿。”太宗说:“朕自知卿。”没多久恢复了吕端原来的官职,并封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
当时,宰相赵普主持中书省,曾说:“我一直观察吕端,他得到嘉奖不沾沾自喜,遭遇贬抑、挫折不萎靡退缩,更不溢于言表,真是三公宰辅的气度哇。”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位居寇准之下。太宗即命吕端兼任左谏大夫,朝臣列班仍居寇准之上。每次在便殿单独召吕端议政都要谈到日影大移。至道元年(995)四月,提升他以户部侍郎兼任平章事。这时候,吕蒙正居宰相位,太宗准备任用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他为相。恰逢皇室宴会,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两句是“欲钓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过了几天,正式任命吕端为宰相。
他的兄长吕余庆,在建隆年间(960~963)曾出任参知政事,值吕端又居相位,时人皆以此为吕氏荣耀。他居官40年,至此,显居相位,太宗悔恨任用太晚了。他做宰相老诚持重,清廉简朴,处公心,识大体。考虑到和寇准原是同列一班的官员,而自己先居相位,就奏请皇上让寇准也与宰相们轮流领班上朝,掌管印信,一起升坐政事堂处理政务。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那时候官员们奏事、答对,多有异议;只有吕端以国事为重,不以个人见解与人争持高下。所以,皇上手诏:“此后政事堂奏事必须经吕端详酌,方准启奏。”此诏颁下,他不仅不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而且更加谦恭礼让,不自恃自专。
至道二年(996)五月,李继迁扰乱宋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已劫获了李的母亲。太宗想杀掉她,就单独召见枢密副使寇准,谋划此事。寇准出宫拜见吕端,他觉得寇准有大事商议,就说:“皇上没有告诫您不要对我说吗?”寇准答:“没有。”他说:“边境平常事务,我不必参与;若是军情国务大事,我虽愧居相位,但不可不知道哇。”寇准述说事情过程,他问:“如何处理呀?”寇答:“皇上要把李母斩首于保安军北门外,以儆诫叛逆。”他说:“不妥。请暂缓执行,我有不同的建议。”当即入宫奏曰:“从前,楚汉彭城之战,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扬言要施以开水煮活人的酷刑。刘邦说:‘好哇。等煮好了分给我一杯肉汤喝。’要创大业的人都顾及不了自己的亲人,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叛逆呢?陛下今天杀了他的母亲,明天就能擒获他吗?倘若不能,不是白白结怨成仇,更坚定了他的叛逆之心吗?”太宗说:“对呀。可是该怎么办呢?”他从容而恭敬地答道:“以臣愚见,把她送到延州,好好供养看护,以此招抚李继迁。既便他不能立即归服,但终可牵制他的心。”太宗听了,抚腿称善说:“我没和你商议,几乎误了大事。”即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后李母病故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其子归附朝廷,请求指令。吕端因此提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至道三年(997)太宗染病,立第三子赵恒为太子,吕端每天都向太子问皇上的生活起居。三月,太宗病危时,太监王继恩因忌妒太子贤达明智,私下与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图谋立皇长子、原楚王赵元佐为太子。及太宗病逝,李皇后派王继恩宣召吕端进宫。他已知宫廷有变,就把王继恩锁起来,派人看守。入宫后,李皇后说:“皇上已去,立继位人应当立皇长子才顺情达理,现在该怎么办呢?”他坚定地说:“先帝已立太子,就是为了现在继承皇位。皇上刚刚弃天下而去,怎么能违背成命,生出异议呢?”说罢,奉陪太子登极即位,是为宋真宗。在即位典礼时,真宗垂帘接受百官朝拜。吕端深恐即位的不是太子,直立殿前不拜。他让近侍卷起珠帘,走到殿上验看清楚,坐在龙椅上的人确是赵恒,这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山呼万岁,行朝拜大礼。
真宗赵恒召见辅臣议事,只有对吕端肃然恭敬,拱身作揖,不直呼其名。又因为他身材高大,年事已高,宫廷台阶稍陡,特命工匠给他制作了便捷的木台阶。真宗经常在便殿召见他,商议军国大事和长治久安之策。他陈述要务,条理清晰,真宗都赞许有加并予采纳。咸平元年(998),加任右仆射衔,监修国史。
吕端身高体宽,有器量,为人宽恕厚诚,善于言谈,豁达大度。虽然两次被贬官,但不以个人得失而耿耿于怀。他的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治下任判官。因刘守文起兵征讨其兄刘守光囚父自立的逆行,兵败,沧州遭屠戮,吕端之父吕琦由赵玉冒死称为胞弟救下。吕端不忘大恩,对赵玉后代关心备至。五代时曾在4姓10帝下为相20年的冯道,与吕家是故交,冯道的儿子冯正之病残,吕端就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银两接济他。吕端两度出使遥远的国家,那里的人都叹服他的才能,之后有往来使者,都打听他做宰相了没有,可见其声名已远扬国外。
咸平二年(999)夏,他病倒了,皇上诏免他上朝参见,只在中书省处理政务。有个官员叫李惟清就弹劾这个,告发那个,想以此中伤吕端。对此,他不屑一顾地说:“我按正道行事,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继而奏请卸任,皇上不准,加封太子太保,准予休假300天。有的官员进言停发他的薪俸,皇上诏赐照常发俸,并车驾亲临问候,这时候他已经不能起身了,皇上深切抚慰了他。咸平三年(1000)病故,终年65岁,追赠司空,谥号正惠。
吕端一生忠心为国,不问家事,不蓄私产,轻财好施。病故后,其子吕藩、吕荀、吕蔚家境贫寒,靠典当房产支付男婚女嫁的费用。景德二年(1005),真宗得知吕家后人窘迫,又录用吕蔚为奉礼郎。吕藩因患足疾,不能上朝,请假多年,有的官员奏请停发其俸禄,真宗不准,特令复其官职,由西京发给俸禄,在家养病。又拨皇宫金库500万枚铜钱,给吕家赎回房产。另赠予黄金、丝锦绸缎,让吕家偿还所有的债务,并派遣使者,察看其家庭状况。吕藩、吕荀皆官至国子监博士,吕蔚官至太子中舍。
时至明代,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文人写了一副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到了清代,历康、雍、乾三朝的名臣、文史学家张廷玉,很受乾隆皇帝的器重,他70岁时,自感年老体衰,难胜重任,几次奏请“卸任”。乾隆不批准,还送他一副对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潞国是指北宋名臣潞国公文彦博,他年老时身体还很健壮,为国尽力。这副对联是说,一个人老了,只要身体好,干大事情不糊涂就行。从此,“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就流传下来了。
1976年,病榻上的毛泽东主席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其一,以诸葛亮的谨慎和吕端的明断大事评价叶剑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沉着、果断,其二,道出了毛泽东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到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